查看原文
其他

测绘情结: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述彭先生(下)

2017-02-08 牛汝辰 慧天地

(更多精彩,请留意文末推荐)

(提示:本文承接测绘情结: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述彭先生(上))

3. 超越门户

1954年,他当时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正值参加黄河流域规划,需要大比例尺地图。但当时国家测绘局还没有成立,没有可利用的地图,于是他就主持编绘我国的1∶25万地形图。他编的这套地形图与众不同,怎么不同呢? 即山区的等高线是20米,而平原的等高线是2.5米。这在现在看来也都是难以理解的,其难度是很难想像的。因为他觉得,如果平原的等高线是20米的话,黄河口海拔是0米,郑州海拔为95米,整个华北平原也就三条等高线就够了,对经济建设和老百姓来说,根本不够用,于是他将平原的等高线改为2.5米。现在看来这是很古怪的一套图。

虽然他们费了千辛万苦才完成了这套大比例尺地形图,但他并不是把这套图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封锁在自己的柜子里。1955年,当国家测绘局成立后,他认为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任务应当是国家测绘局的任务,于是他毫无保留地将全部地形图,连同图版和原始资料一起移交给了国家测局。1957 年,国家测绘局派刘德龙、喻沧二位去南京接收他主编的这套108幅的1:25万地形图。这套图就成为了国家测绘局的临时版地图。

我国1∶5万地形图是1954年调绘的,经过10多年,到了6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旧图已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加之后来国家测绘局撤销,已没有人来编制地形图了。于是他就将国家需要做为己任,利用编国家大图集没有用完的稿子和资料,加上各省区地理所的协助,利用海图资料,并重新统一坐标系,编绘出了我国1∶150万的地形图,满足了国家的急需。当年同苏联打仗,我国用的就是这套图。当1973 年国家测绘局恢复后,他又毫无保留地将这套图交给了国家测绘局。

每当我国的测绘事业处于低潮的时候,他总是给测绘补台。而当测绘事业繁荣发展的时候,他又总是关心帮助测绘事业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在他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虽时而分享到一些表扬和奖励的喜悦,但受到批评或批判的痛苦的时候却要比喜悦的时间多得多。但他从不过多地埋怨或渲染,他只是说:“我与其他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扮演的只是同一个脚角”。“不要人夸赤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他遇到困难或不公待遇时仍然百折不回,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地继续在探索地学的现代化的道路上拚博。

正如他所说的:“没有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勤奋的,也没有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一帆风顺的。”

当国家测绘局撤销后,测绘局其他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下放到“五七干校”接受锻炼和改造去了,当时只剩下两个“反革命分子”,一是陈永龄,另一个是曾世英,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单位敢接收,他们两个只好闲呆在北京。1972年,陈述彭先一步从“五七干校”返回科学院并恢复了工作。他当时还是地理所地图室的室主任。他一回来,就将陈永龄、曾世英请到地理所,并为他们办好了调动的各种手续。 然而,正值此时,喜闻国家测绘局恢复,于是他又对他们两个说:“国家测绘局已恢复,而我这个池子太小,盛不下你们这两条大鱼,留不住你们呀。”

他常说,“做为一个院士,应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风范,不能有门户之见和小团体主义,更不能有个人的私心杂念,因为这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他担任世界银行的专家组组长,他可以决定14个国家试验室是否立项建设。他一直主持并筹建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江河洪涝灾害预警系统”等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在黄河下游、洞庭湖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色地完成了国际合作任务,受到IDRC和UNDP的高度评价。但当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于1988年也申请建立“摄影测量与遥感国家重点试验室”时,他不是以同行相斥的门户之见,将其拒之门外,而是积极帮助,热情推荐,并建议将名字改为“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在论证会上,有人对他提出:“你们不是已经有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国家试验室了吗?武测还搞,是不是重复建设?”他当时说了一句话,准确地说只用了8个字,就替武测过关了,他说:“武测搞的是‘精密定位,数字制图’,这些我们都不搞,我们是搞地理模型的。”在他的举荐下,1989年武测后来顺利地建立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这个试验室经过10年的发展,已成为代表当代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

70年代,当国家测绘局积极筹建中国地名委员会时,他也积极支持,在有关部门奔走呼吁,积极支持并推广曾世英先生提出的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我国地名(包括民族语地名)作为国际地名单一罗马化的标准。

80年代初,在他的建议下,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设立了国家遥感中心资料部,在各个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对测绘行业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而感到欣慰的时候, 总不免要感谢以陈述彭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感谢他献身祖国的科学和经济建设,为我国的测绘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4 .超越自我

正如他所说:“科学事业的梯队象一支永远前进的雁阵。或许是出于信念和本能,或许是一种职业习惯或默契,前辈师友曾经带领我们学会飞翔,呕尽他们的心血,分享他们的余荫,自己也就感受到了历史的使命,勇敢地去探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年轻一代的压力和阻力,直到自己精疲力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陈述彭先生的真实写照。 

当他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兼任国民党的资源委员会助理研究员。当时能拿到月薪240元,是专员级的,工资很高。但是当竺可桢校长在南京看见他,说你怎么不回杭州去?(因为他是浙大研究生)你只差半年就毕业了,怎么还呆在这里?于是他只好回去了。回去后就是60块钱的待遇了,但他还是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

那个时候,他家里很穷,穷到了为买一张席子和一把菜刀,要和夫人来回通三次信才决定买与不买。但他认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说:“前些时候我访问俄罗斯,看到那里科学家的待遇并不比我们好。大家都知道,那里的科学家们在世界很多科学领域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空间科学。现在的宇宙空间站的设计者与我同龄,他得了五次列宁勋章,两次劳动英雄称号,但他告诉我,他们为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他觉得并不能因为市场经济就动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的目标。”其实这也是他的人生观。

陈述彭的一生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他当过公社的大队支部书记兼大队长,也当过农民,种过棉花,插过秧,但这并没有改变他酷爱地球的初衷。就在他赤膊摘棉花的时候,腰酸得直不起来,眼睛也红了,可他还利用休息的时间,咬牙坚持去考察一下周围的地理情况。 

当人们好奇的问他,为什么在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探索中他总能站在科学的最前沿,完成一个又一个重大科技成果,刊布了一组又一组重要学术论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时,他略加思索后诚恳地答道:“重视梯队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破除门户观念,敢于让别人超过自己,淡泊名利,献身事业,超越自我。”

同时他又补充道:“作为一个专职的科研人员,你既没有教学任务,也没有生产任务,那么你的观点还不能超前一点,理论还不能新颖一点,那你做为一个科研人员还有什么用呢? 你要是不能走在科技前沿,那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满腔热情,甘为人梯,光培养的博士生就50余人,硕士生就更多了。光在美国的国家地理信息中心,他的学生就占三分之一。培养人才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外,还要有肚量,要敢于让学生超过自己。他说:“现在超过我的学生有的是,有的官位超过了我,如我的学生已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有的房子和财产超过了我,有的学问超过了我。”但他宽广而博大的胸怀,乐于助人,甘为人梯的高尚品德,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严谨治学,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却是人们难以超越的。

他先后两次被评为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两次被评为中央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他先后受聘为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华东师大、中国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荣誉教授、招收中国农科院、环科院、测绘科学院以及地质院校的委培博士生,还有越南、德国的外籍研究生。他的博士研究生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论文奖,或被评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所所长、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大型企业经理、国际组织重要职务。他为此而自豪地说:“人类的前途将属于这些实现东方哲理与西方科技相融合的年轻一代。”

1993年,他作为国务院环境委员会的顾问,荣获新闻界首次颁发的“绿色科学技术”特别金奖,并把他的名字镌刻在威海市“环境公园”的碑铭上,以彰他从事地球系统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成就。他还是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数据委员会副主席,肩负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总设计师的重任。1997年,他又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1998年又获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称号。在对地学高新科技进步开拓的这块处女地上,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多产的拓荒者和近半个世纪的学术带头人。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理想品格的基础有四个特性组成:活力、勇气、敏锐、聪慧。有活力才能生存和发展,有勇气才能无畏,敏锐才能超前,聪慧才能克服愚味。陈述彭先生不仅具有这些特性,而且还具有为科教兴国甘当人梯,勇于牺牲的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和恩怨,没有门户之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

古代的地理探险家和测绘工作者奉献出了他们的一生,无非是为了记述未经发现的一片又一片的处女地,以减少地球科学上的空白。我们的祖先花费了1000多年才大致搞清楚海陆的轮廓,大约又花费了300年才完成地理探险和覆盖大陆面积30%的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只用了5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陆地面积的70%。而现在,遥感卫星每天都在采集全球的图像和数据,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信息。更有童颜健体,依旧新思敏见,从地球科学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来看,一个人的生命活动虽然可以忽略不记,一个人的学术探索虽不过沧海一粟,但科学的发展就像锁链一样,必需一环紧扣一环才会延伸和发展。陈述彭先生对于地学和测绘学的探索就是这地学和测绘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0年年初在由科学院遥感所举办的“中科院遥感所建所20周年暨陈述彭院士80华诞”的庆祝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叙陈老先生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院士给他的贺辞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的贺辞是:“岁老根弥壮。”

王之卓院士的贺辞是:“年龄属后晚,事业乃先趋,才华宿景仰,著述是我师。”

候仁之院士的贺辞是:“心弛宇内八万里高瞻远瞩创遥感奠定本门基业,跋涉神州六十年经天纬地绘蓝图堪称当代宗师。”

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的刘南先生的“水调歌头”的贺辞,更表达了人们对陈老的崇敬和评价:

“辗转人生路,何处名师投?

入门莫叹偏晚,得遇夫何求。

几度英明指点,多次慈详帮助,

并济刚和柔。

中气足音语,睿智满明眸。

地图室,遥感所,信息楼。

获一成就难矣,君独三丰收。

更有童颜健体,依旧新思敏见,

数字化全球。

待到百年寿,谈笑壮心酬。”

陈述彭院士是一位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空的我国难得的杰出的科学家和博士生导师。 (全文完 )

作者简介:牛汝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期刊中心主任,出版学术专著2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本文原刊于《测绘科学》2000年第25卷第1期,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版权归作者及《测绘科学》所有。感谢作者及《测绘科学》对【慧天地】的支持!

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其他兄弟平台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作者栏位置注明:慧天地。

推荐


点击下文直接阅读

测绘情结: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述彭先生(上)

经天纬地——测绘先驱无私奉献;博文精武——地理前辈鞠躬尽瘁!

周年特辑|(人物篇☆珍藏版)慧天地,和您一起走进大咖们的世界

牛汝辰:西部测图工程赋

牛汝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赋

牛汝辰:中华舆图赋

牛汝辰研究员: 中华经纬赋

【慧天地】敬告


【慧天地】是服务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公共公益平台,旨在:传递政府声音;发现行业亮点;增强学术交流;共享优质资源;关注本硕博学子的学习、就业;重视地理信息文化的传播、弘扬。【慧天地】高度重视版权,对于原创、委托发布的稿件,会烦请作者、委托方亲自审核通过后才正式推发;对于来自网站、期刊、书籍、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的稿件,会在作者栏或者文章末尾显著标明出处,以表达对作者和推文引用平台版权的充分尊重和感谢;对于来源于网络作者不明的优质作品,转载时如出现侵权,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先做人,后做事;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慧天地】的关注和支持!

编辑:盛兆阳

审核:曹真毓 付航

指导:万剑华教授(微信号wjh18266613129)

慧天地 ❤

有兴趣加入【慧天地】交流群的朋友,请加赵楠(微信号zn846546896)为好友。

欢迎大家推荐精品稿件,投稿邮箱:geomaticshtd@163.com

(☆V☆)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